Sunday, July 15, 2007

無名小站轉換成blogger

有鑒於無名小站日益不穩定的狀況
把blog備份到blogger一份以備不時之需

如何備份的方法可在以下文章參考
http://blog.xdite.net/?p=401
記得要用firefox來瀏覽喔...不然會轉換失敗

還有不少問題仍舊存在
我想這是Web 2.0 還是 3.0 以後都要面對的問題
建立出一種標準協定 而不是試圖統一原本雜亂無章
的網頁設計跟架構, 一百種人有一百種作法
或許有一天可以在彈性跟跨平台能力上取得一個平衡點
不過那時候大概也是個人網站開始商業化的起點

未來學專題 (1)

一個簡單的集合論想法
假設世界的運作類似於一個有目標性的集合群體

前提1 : 一群人或是一個人皆有他或著他們的公同願景和目標
{Gi}
前提2 : 為了實行或者實現此目標 皆有其短期需要先行達成之目標
或者是中級目標, 唯有先達成這些次要目標才可能達成最終理想
{Mj} {Sj} belong to {Gi}
前提3 : 所有的人或者是所有社會和群體的最終目標 所包含的短程目標
有可能彼此互相關聯 甚至於完全相同
{My|Gx} belong to or equal to {Sm|Gn}

假設1 : 所有這些最終目標 接無法達成 因為沒有任何人或任何單一群體
能代表全體人類或者整個世界的未來走向
假設2 : 這個世界的未來走向卻會大大的影響每一個單一群體所設定之目標
而且這些因素尚會彼此影響他門之間的運作因子
假設3 : 那假定若能蒐集足夠相關這個世界運作的因子, 找尋出超過一定比例
影響未來走向的可見短成目標 並參照一定數量 具有絕對影響力
和明顯的長程目標
依照這些 EXGi 先行找出其包含的短成可見之因素
整理歸類出彼此重複的項目 重複且被使用到頻率最高的{Si,Mj|EXG}
依次標定期重要性的比例 {WGi}

運算1 : 任何短期目標若能彼此互相影響 皆能形成另一個高於兩著的目標
(先無論有效或者合理與否) 則前兩著為後者之子目標
運算2 : 目標彼此間有層級關係 若有目標需要先達成一次目標
則次目標必定屬於其子目標
運算3 : 子目標之重要性之比重會影響其所達成之目標
因此同階層之目標 彼此間接會有相似程度 以模糊集合來代表之
運算4 : 彼此相似程度為 1 之目標為相等之目標 無論其緣自於何種子目標
運算5 : 目前已知之目標其切割出來之子目標 其中間階段目標 若無必須
完成之子目標 則降低其層級
運算6 : 已經完成之目標 標定為運作因子 運作因子為層級0 之目標

描述 :
簡單的想法來自於模糊集合論 和有關於資訊挖掘之基礎理論
因為資訊之尋找和資訊之隱密性為彼此牴觸的觀念
但是任何可被隱藏之資訊必定有其代表之符號或象徵
而這些代表之象徵往往來自於已經存在的事實和技術
而某些技術間的相似性 就足以找尋出這些被隱藏的資訊
或許經由整合一大型資料庫系統 將運作因子 和短成目標
皆用模糊集合去代表之 並且加以運算 (不可諱言 這些運算
必定會加上許多主觀的觀察和硬性切割)
用歷史上已知的事件當作基本的驗證和實驗手段 加以強化
和補足以想像力填補的空間 或許能慢慢降低其中的藝術性成分
奇摩家族轉換為blog


小弟在這渾沌的網路世界, 一直以為最好的表現自己方式


就是透過公開任何人都可以批評的方式, 來接納全世界人意見


因為技術的考量, 網路本身文字的特性


無論名字叫做, 討論區, 叫做留言版, 或是家族


都是凝聚文字共識的網路共同空間, 你可以稱呼他為網路上的公司


網路上的社團, 甚至網站也可以稱為企業的網路分身


但是blog就可以好比你的個人工作室, 量小且要質美.





轉換家族的文章或是討論區的文章, 免不了模糊blog的基本價值


但是, 要說追逐潮流也好, 測試新的網路媒體也好


總也是個好的開始. 至少這也算是一個遮風避雨的殼





就先從轉載奇摩家族的文章開始吧!





PS一切著作皆由本人親自創作 恕不加上轉載二字
















光子,電子,量子和翹課的大學生


Albert Einstein 愛因斯坦 (1927 Solvay Committee)


---


『 ob der liebe Gott würfelt ? 』


『 上帝玩骰子嗎? 』


---





上個世紀的第一年,1900年 一個成天翹課,成績中下,被教授唾棄的學生,免免強強的從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畢業了。這位所有翹課學生的偶像,在未來的五年內仍將沒沒無聞的,躲在老爸介紹的瑞士柏恩專利局一角,作著一舉成名的美夢。





或許是上帝聽到了他的請求,這位將會叱吒世界半世紀的青年,在仍是一位小小的三級技術師的時候,卻一舉提出並解釋了三個當時,令所有物理學家困擾的問題─分子運動理論,相對論,和我們專題的主角,量子理論。也許因為這樣,愛因斯坦在他的餘生,都親密的稱呼這改變他命運的上帝為─老頭子。





無可否認的,前兩個重要的近代理論,尤其是相對論,幾乎完全由這位好運兼智慧超群的年輕人獨自完成,也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中,獨領風騷。但是在量子理論中,愛因斯坦這位開路先鋒,卻常常站在這他發揚光大的理論的反面,最有名的反駁,就是我們文章開頭的這句,上帝是不玩骰子的這句名言。但無論如何,愛因斯坦接手普郎克的量子觀念後,首先開始,將時空從連續的平滑表面,拆散成零散破碎的量子世界。從此絕對概念消失了,相對才有物理意義的時空觀念,快速的在物理學界建立起來。不過,一個連愛因斯坦都沒想像到的理論,將迅速的把連觀測者和所謂的客觀宇宙,都溶化在量子的方程式背後。





在1905年 愛因斯坦飛黃騰達的這一年,他所發表的六篇論文中,跟量子理論最有關係的,是一篇叫做 heurist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radi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light 的物理雜誌論文。





這篇有名的論文,將解決一個困擾1900年代物理學家的問題─光電效應。這個近代半導體的基礎,在二十世紀初,作為一個實驗室中的觀察到的效應,是令當代所有人都困惑的。實驗的結果是如下 :





當光線照射在金屬表面時,金屬表面的電子,會因此而脫離金屬原子,產生電荷和電流。說明為何會產生此現象,仍需要原子模型建立後,才能說明,但最令人困惑的疑問並非在此,令人困惑的是,當一定頻率以下的光線,就無法"打"出任何電子來。無論這光線的強度有多高。但高過門檻的高頻率光線(偏紫外線)照射下,並不會打出更多的電子,只會打出能量比較高的電子,就算再弱的紫外線仍然可以產生光電效應,打出能量低的電子。就單從能量觀點來看的話,低強度的紫外線所擁有的能量,遠比高強度的紅外線能量小的多了。





這個頻率的關鍵,一直困擾著物理學家。但愛因斯坦在了解了普郎克的量子觀點後,馬上就想到,既然輻射能量作為電磁波,可以用一種量子狀態來表示,那當然光作為一種電磁波,也可以作為一種量子,光的量子,也就是我們現在常在科幻電影中聽到的photon─光子。那光電效應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高頻率的光線,就是代表每個組成光線的單一光子,都擁有高的能量,那對應到一定的電子能量,才能"轉換"成一個活蹦亂跳的電子。如果達不到這個門檻要求的光量子,就沒辦法帶走任和一個電子。至於光的強度,則是量子的數目來定義。因此總能量很大的高強度紅外線,就相當於很多的低能光量子,只要沒有任一個光量子到達門檻,那無論如何都不會產生光電效應。反過來說總能量低的低強度紫外線,就是數量不多的高能光量子,只要過了門檻,光電效應就一定會產生。





這個天才的概念跳耀,並沒有馬上的在物理學界掀起風潮,但僅是這量子的概念,就已經讓那個時代的物理學家十分感冒。當時主流的電磁波理論,本質上就是用"波"作為理論基礎,這光量子要如何能擺進電磁波理論中呢?





另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是,光到底是如何的從金屬表面"打"出電子來? 在原子理論尚未建立的年代,所有的物理學家都相信,物質是均勻的連續物體,由各種物質所融合而成,電子只是一種極微小的附著在物體中的小雜質。在光電效應的量子勝利後,另一個更巨大的物理學革命又要開始了。為了解釋物體的本質,新的實驗將要開始,這次大家將要把頭,從看的見的花花草草中,埋入那不可見的超微觀世界中。
















物種演化之彈性 及 昆蟲變態之關聯














偶爾放些比較嚴肅的討論上來, 也許是一段時間的累積思考, 跟情趣停頓, 讓大腦活動活動也好





長久以來一直認為, 演化的突變是經由隨機的漸進累積在子代稍微的修正, 長久累積成為新的器官 或者表現型





或許這個關係並非如此, 生物本身所具有的調節性, 及生命的彈性本身就足以應付各種詭譎多變的環境, 可以調整自己本身的生化機制, 來應付各種可能的環境變化(比如增加某種類的酵素, 增加體重等等)





但或許不只是生化機制可以調整





假設 : 基因本身的生化組織結構, 也可以在個體生命週期中做調整





那或許一個區域中 發生的嚴苛環境變化, 會促使這區域中的所有同種生物共同的 舉行著相同的基因調節. 因而造成大面積的同種生物"變異"或許這只是表現型及抗壓性的"變異" 而非基因 本身結構上的變異





那某些子代在出生時, 會仍舊帶有某些類似 "尚未經歷環境變化"時所具有的祖輩基因生化構成 (因為遺傳細胞本身在出生時, 既已經分化完成)





因而造成幼年期的生物, 和已經適應嚴苛環境的成年期同類具有不同的生化機制, 甚至生理機制.





這或許可以解釋, 為何有這麼多種類的生物, 具有完全迥異的"變態"階段因為這本身是演化的一環. 仍具備有祖輩型態的幼年期, 被凍結在演化的生理基因當中了. 但因為這種演化機制本身所具備有的彈性





可以快速的適應迅速, 甚至極其嚴苛的環境變化, 因而被保留下來





那經由以上假設, 可以引申出許多有趣的問題





1. 或許在父母輩已經適應過的基因調節後, 產生的局部性表現型變化的羽翼下子代中, 所存在的某些, 本身無須經過基因調節, 即可適應同類環境的子代基因型, 就容易被"定型"在基因中, 讓子代的子代, 無須再經由幼年到成年的基因調節, 即可適應嚴苛環境, 那這種演化方式, 或許會比隨機的突變, 造成更大的彈性和更佳的適應能力. (無須大量的滅絕, 仍舊會造成新的物種產生)(本質上的可調節性, 或許在環境壓力消失後, 仍舊可以恢復原本的基因狀態, 這種可逆性, 說不定會更佳的有彈性, 也存在各種複雜的多細胞生物中)





2. 這種可調節的基因狀態, 或許也有可能, 可以經由環境本身來介入讓生殖細胞同時間, 具備有調節本身生化構造的能力. 但可想見的是, 此種能力必定有限制, 因為生物分化成長, 是某種有結構, 經過精密詳細規劃的過程, 若稍有不慎的調節, 很有可能根本就會讓子代, 完全在尚未分裂前, 就胎死腹中. (或許這種, 母親肚子內的"演化壓力" 也是一種演化的嚴苛挑戰) 或許可以解釋, 為何明明已經達到受孕狀態, 但仍舊無法授精並且受孕子代的因素之一





3. 在昆蟲的變態生命週期, 或許比較其祖先型態, 何其剛出生的幼年期型態, 可以發現某些相似點? (幼蟲長的像軟體動物?), 或許幼年期的型態, 甚至存有某種, 再度的演化壓力, 讓其"退化"至最需要的狀態 (各種潛藏的基因, "垃圾基因?" 就是以這種型態來表現? 讓演化能隨意的取得所需的"適應素材"?) 或許垃圾基因的本質, 比想像中要來的重要許多, 演化中的調節功能, 或許在演化中 占有十分重要的角色





一個有趣的觀察是, 為何人類可以輕易的接受, 大腦具備有適應各種千奇百怪狀況的能力, 也接受生理反應, 是一種正常的應付突發狀況的生理回饋, 但卻獨獨不接受, 基因本身這種極端複雜, 且具備有重要價值的演化基質本身, 卻不具備有這種能力? (信仰? 保守排斥?)

















自我意識? 集體意識? 你被催眠了嗎


人的一生 是週遭點點滴滴的累積


你說的每一句話


腦海中的每一個想法


都有他的來源


都採擷於身邊的 人 事 物





朋友 親人 不認識的人





政客 新聞 宣傳 廣告 綜藝節目





或許人和人之間的關係





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分離





共同的語言 或許會帶來共同的想法


共同的背景 會產生相同的成見 歧視





人和人組成的複雜網路


遠比想像中的重要和多變





身處於其中的你 也許這一刻的想法


並非轉瞬而消逝 或許在茫茫的世界中


會一點一滴的 發酵 累積 飛揚





想像自己這個群眾和世界的總合體


人總是活在週遭人的眼光 和看法中


換個角度想 你又何嘗不是眼光 和看法所


混合 反應 歸結 演化 出來的一個無主靈魂?


一句話 一個動作 能產生的效應


或許比任何催眠 暗示 都來的有實際效應


不知不覺中 吸收那一絲一毫 點點滴滴


身邊的事物 身邊的話語





想來也是一件令人 毛骨悚然的事


你所想的 或許並非你所願


你所要的 也許只是別人的意願的聚合物





自主在哪裡 自由在哪裡? 人的價值在哪裡


好似在思索 人類心智 那麼的不可捉模 和理解

















[轉載] (觀察) 新社會的美女典範 工業化社會需要女神形象
節錄自【詹偉雄】 林志玲現象 http://www.wretch.cc/blog/alleln417/32213036


-----------------------------------------------
最後一個問題:全世界工業社會裡未必需要一個男性偶像,但卻為何絕對少不了女神goddess——社會學研究裡,同樣有理解的線索!

西 歐文明變遷到二十世紀初期,香奈兒(Coco Chanel)是第一位大家所熟知的女性公眾人物(一九一三年,她推出了迄今仍暢銷的“”經典香水),但如果仔細探究為何女人從被認為不能成為公眾人物, 到後來得以擁有男性明星難以項背的知名度,可發現法國巴黎的Chane也如臺灣林志玲般,只是一個代言符號而已,時代背後的工業社會變遷,似乎才是關鍵動 力或許這麼說更直接:愈工業化的社金,愈需要Power Goddess

除了因應工業社會不斷追求經濟產值的提高,將女性拉出家庭投入 職場,女神因而成為她們認同和團結的象徵原因外,女神角色更和社會裡的內在精神焦慮息息相關。工業社會中的倫理和知識,絕大部分都是教人如何獲 得成功;但吊詭的是:在工業社會裡,大多數人最需要的技能卻是如何接受失敗”—在競爭中,成功永遠只屬少數人,而即使是那少數人,他們也多半在家庭和 人際上失敗(即使我贏了全世界,卻輸給了自己!”)。工業社會中的人們有白天攻城掠地的快感,但更多的是夜晚的恐懼,誰來撫慰一顆顆孤獨又挫敗的靈魂。

女神,正是我們生命中感覺到最原初的母性撫慰的力量,而把她聖潔化的一種社會機制。社會個體在認同女神的過程裡,仿佛可回到嬰兒時期, 依偎在母親胸膛而得到安全感的滿足。四、五○年代,美國海軍戰鬥機的駕駛艙內貼著滿滿的大乳房女星照片貼紙,這些影像未必是用來滿足飛行員對性的渴求,而 毋寧是在生命搏鬥、生死瞬間之際,能幫助這些男人回到母親的懷抱,期盼她給你最後的勇氣。

在現代的後工業社會裡,人不是永遠的成功者,不管男人女人,都需要一種白天看不到的撫慰者,她隱藏在每個人的心裡,最後經由一個符號偶像(icon)將之體現,在分享這偶像的同時,現代人感受到無盡之愛所帶來的溫暖。

也許,這也是解釋了謙遜、可親的林志玲為什麼在臺灣快速走紅的另一個原因吧……
-----------------------------------------------

感覺說的頂有道理 也許工業社會培養出的 是一群有戀母情節的小大人!!
Dream Recorder


每個人或許都曾夢想過,有這個發明,能把甜美的夢境像錄節目般的紀錄下來。


但也許,這個夢想已經不遙遠了。但如果真的有這麼一天,你能夠完完整整的紀錄,你的美夢,你的惡夢,甚至能預先錄製情節,甚至扭曲噩夢,真的世界會變的更美好? 還是世界會因眾人沉緬於幻想,而陷入消極的夢靨? 更或者,會發覺恆久流傳的,所謂的託夢,所謂的預言,或許真的能被證實,又會有什麼更多意想不到的恐懼和驚奇,正在熟睡的夜晚等著?
















地磁倒轉





目前公認地球磁場是源自於地核流動所引起


是由(電磁效應所引起, 有點像是反向的發電機)


由於地核幾乎全由金屬所構成, 又因高溫成為流體


基本上, 固定流向就會產生一個固定方向的磁場


但這種磁場是很不穩定的磁場, 很容易因為地核本


身的因素, 或者因為外在的因素(就是說, 科學界


尚沒有一個定論) 造成地核流向的改變


這時就會連帶造成地磁的改變.


同時地磁的反轉, 是因為地層中的磁性礦物


具有紀錄古代磁極的效果, 才被科學界發現


發生的機率 也是極為頻常, (數千至數萬)甚至有的年代同時並存不只兩個磁極,


(也就是不只一對磁南北極)





關於這方面的研究, 其實地球磁場如果消失, 本身


並不會造成太大的改變, 畢竟癌症的發生機率稍高


所造成的死亡人數佔總人口數, 其實並不會很高


況且地球的生物已經演化了幾十億年, 理當已經


演化出適應這種磁極轉換的現象.




















生物基因自動轉移














這個假說根基於三點觀察





1.生物本身就具有切割基因的酵素,可以自行切割所需要的基因


2.細菌本身具有吞噬外來DNA的能力


3.病毒具有將自身DNA訊息(或RNA)轉移到寄主身上的能力


寄主包刮細菌和其他高等生物





結合以上觀點


由 生物->細菌->病毒->另一個生物 這個途徑來交換基因的機制,是否也是一種演化上的動力呢?能否解釋演化上的同質異種?或是互利演化的矛盾??(花模擬雌鋒來吸引胡蜂??螞蟻的社會化及寄生??)




















100集合假說


在人類新皮質中,100個神經細胞會型成微皮質柱


100微皮質柱會型成巨皮質柱,10000個巨皮質柱會型成布羅特區


一個腦半球有52個布羅特區,一個大腦也接近有100個布羅特區





100個個體,是一個聚落的基本大小,因為超過100個人,


一個群落中的所有人就很難去認識所有同一個群落中的人。


也許在皮質中也是如此





100這個數字是最大的數目,所有的單一集合中,其中的個體


彼此所能互相溝通的最上限。超過這個數目就會產生"陌生人"


也就是說,這個數字不是無意義的等級組織。


100個個體的互相關聯共有(100 2) = 100*99/2 = 4950種


或許5000個connection是極限吧





每一個對應的關係,都潛在著不確定性,若是某些部分的connection


斷掉,或者是某些局部性的連結增多,超過這個極限,很可能就無法


型成一個完整的同步結構,必須要分割。

















人工智慧專欄 - 分散式系統(不同於平行系統 Parallel Process)


先說個故事。


小弟之前曾經建構不少模型,希望能夠代表人類的意識結構。不幸的是一直有著組合爆炸,或者是常識問題謬誤的窘境





常常大家都以為,用集合論來表示概念,是很合理的,A代表紅色,B代表圓的,C代表可以吃,那三者的交集,自然是 D = 蘋果





但是這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凡事有n個集合,就有2的指數n個子集合,這些子集合,又可以型成更多的子集合,這樣一來永遠不會有止境,要用簡單的一對一對應來處理知識,似乎永遠不可能





另一個小插曲是,小弟常在想,如果真能找到意識的話,那代表意識的集合,會是用什麼樣的神經組織來表示?真有這麼特別的腦組織嗎??為何解剖學從沒見到腦神經組織,有這麼特殊的特化?





或許用一個克拉克(發現DNA雙股螺旋的那位,目前也在研究意識科學) 的想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就是意識像一把火,在大腦中不斷的燃燒也不斷的變形,移動,所以永遠找不到那一組特定的"意識"腦組織





或許是這個想法給了小弟一個啟發,讓小弟想到,或許不只是意識而已所有的智慧活動,包括最簡單的辨識一個蘋果(對電腦來說不簡單),的工作,也都是和意識一樣,沒有一個固定的地方。





大腦任何的"意識單元",都是用同樣的方法來表示。沒有一個"集合"而是分散的,也不是平行的,每個人都有一票,而比較像是把一個電腦的零件,四散裸露,和桌上的餅乾糖果,蟑螂螞蟻共居一室,卻


仍然能發揮功能,開機,執行。一個意識單元,也是有零件的,而每個零件,也同樣由更小的零件組成,直到神經元單元,甚至更小的化學分子層次。這樣或許就可以解釋為何組合不會爆炸,為何看似塞滿滿的


腦袋,卻還有無限多的空間可以利用,畢竟分散的系統內,永遠有用不完的排列組合阿。





作者 北海牧羊人 TLS 2002/09/09
















一夜幸福


剛從舊情人口中 聽到朋友要結婚的消息


恍惚覺得, 自己不像醒著, 還以為正在夢裡五里雲霧中


這麼不真實, 是嗎? 這麼的怪異卻又理所當然似的





自己為了渺小不切實際的理由, 放棄本該追求的幸福


卻又從溜走的幸福中, 了解到幸福, 卻是別人的幸福


諷刺? 不...


自悔? 不...


虧欠? 不...


難眠的夜晚, 無解卻又無關緊要的心結


矛盾的去煩惱 自己有什麼好憂愁的?





感受到言語中的不自在


感受到遲來的暗示


感受到不小心溜出嘴角的祝福彼此





看 ,煩惱自找?


不深的夜, 微微失落的


-永遠-


-快樂-


-幸福-





北海牧羊人 2005/04/06

















人工智慧專欄 - 人工智慧簡介 (1)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研究如何讓機器擁有智慧的學門,跟他很接近的有人工生命(Artificial Life)這個分支,而他又跟演化式計算(或有人稱為基因演算法Genetic Algorithm)的關係比較密切。但是基本上,主要在從最底層的神經生物學,到極抽象自然語言(Natual Language)研究,甚至是心理學中研究潛意識的精神病理學中間,有許多種從上而下,或是下而上的研究路徑。概略介紹一些比較接近工程方面的學門。





類神經網路(或有人稱人工神經網路Artificial Nerual Network),主要是從基底的神經生理為基礎,去建構從簡單到非常複雜的網路,期望能達到學習和容錯的目的。因為他牽涉到平行運算,所以有許多模型都是期望減少運算而產生的,但基本上還是脫離不了大量運算的空間,和效能的兩難問題。





模糊邏輯(Fuzzy)和模糊控制(Fuzzy Control),這個學門是從數學開始建構的,基本上他的介於抽象的邏輯判斷,和現實世界的真實訊號處理的灰色地帶。因為牽涉到數學理論,所以比較多是當作基礎研究來討論,但是他的工程延伸品,模糊控制則是廣泛的被運用到工程上面,舉凡洗衣機,冷氣,冰箱,微波爐,電視,甚至燈光控制,汽車穩定系統,通通都有他的蹤影,工程上的應用已經是一個完整的工程學科,但是缺乏彈性和學習能力,是他的一大缺點。經常結合其他的人工智慧學門產生諸如,Nero-Fuzzy,Fuzzy Inference等等的應用。





專家系統(Expert System)和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基本上前者是最初人工智慧被稱之為智慧的來源,基本上他就是演算法的一種而已。並沒有特殊的地方,把邏輯符號用最擅長的程式去執行,往往可以得到極佳的邏輯判斷,比如下棋這種高度符號邏輯的遊戲,但是不久就發現,因為僵硬邏輯而產生的問題,常完電腦遊戲的人往往發覺,電腦對手的招式千篇一律,方法總是千變萬變脫離不了一個局限。很容易預測下一部他會做什麼反應。這和人類思考和應變的能力相當不同(往往也缺乏不少樂趣)。因此就有人專門去研究如何讓"機器"也能"學習",從錯誤中找尋新的解答和方法。但是往往遇到寫程式最頭痛的N-P問題,近乎無限的組合爆炸。因此,漸漸的他也朝向和其他學門結合的趨勢,如上述的Fuzzy一起合作的Fuzzy-Inference。但是目前來說,這仍是死板的電腦目前表現最好的"智慧"。





作者 北海牧羊人 TLS 2003/03/24

















上層崩潰vs下層崩潰


政治就是把權力分成少部分擁有權的力量,或許本身政治並不是一個必須的結構,上層穩定只是一種


過往權力的自私延續而已,新的政治改革或許會造成上層結構的崩潰


但反過來,人類的群體的自我組織現象,本身在組織越來越複雜的情況下,若無適當的管理,或是其本身


以達到某一定限度,或是飽和。就會像撲克牌堆的房子一樣,一有微小變動就容易造成巨大崩潰,這是


下層崩潰最容易發生的原因??





目前人類社會,似乎組成了一個巨大的上層交錯結構─國際匯兌市場,國際衛生組織,跨國際企業,等等


同樣的下層結構,卻似乎仍舊處在一個,相對只有區域性的組織,比如治安警察機關,小吃店,


但同時,上層複雜結構,也漸漸影響到了下層結構。比如全國性的便利商店,全國性郵政業務等等。


但尚未聽說過有國際性的便利商店存在過。或許這只是一個過度階段,在不久的將來,不光是跟個人無


切身關係的政治,金融體系,連牽涉到個人日常生活作息各方面,都將邁入一個全球性,無法分割的


巨大複雜結構。想像未來你將跟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的人,因為網路或者無線通訊,而能夠任意的溝通


甚至是買賣交易日常用品,(坐在沙哈拉沙漠中,可以跟紐約的小販買汽水!?)。





這種趨勢已經逐漸的在成型中。網路交易拍賣,網路交友,網路廣告,已經提前做了一個試驗,或許某


些我們尚未發現的新科技,會讓這種情況更加的生活化跟常規化。某種意義上來說個人的隱私,已經不


再具有傳統意義。全球化的影響,或許在這方面有巨大的影響力。





這樣的巨大轉變,或許直接間接會造成許多問題。其一是人際關係的進一步轉變。因為極其便利的儲存


媒體,或許個人交友,跟朋友這個名詞,會漸漸的有新的意義。你或許會有上千甚至上萬的"朋友",但


這樣不代表人際關係進步,卻很可能對人際疏離感有進一步加強的趨勢。





另一個問題就是越多的人口,造成越多的傳染疾病,越進步的醫療科技拯救了越多,不應該存活下來的


個體。在下層結構中,加入越來越多脆弱的結構。如果慢慢的延伸到上層結構中,或許會發生某個巨大


企業的負責集團,全部都患有某種共同的,隱性致命基因或是疾病。若是不幸這種流行疾病大爆發,很


可能無法在用傳統的隔離方法,去避免傳染的擴大。這或許會造成巨大的社會震盪。這些隱形的潛在威


脅被壓制的越久,所爆發的危機就會越嚴重。

















珠串的世界,一個有關時空的想法


或許小弟有濫用版面當日記的習慣


不過有時候想到一些奇怪的想法,還是跟大家分享一下





話說小弟有一日讀到一本小說,葉李華教授(教科幻的歐,台灣第一)


有一個構想,認為已經發現的六種夸克,其實還有兩種還沒發線,


所以總共有八種,剛好是二的三次方,也就是其實只要兩種更基本


的粒子就可以代表了。這個有趣的假設,小弟很感興趣,雖然沒有


機會當面問問葉教授,不過小弟還是以這個為前提,進一步提一個


假說,算可以做為一種理論吧。





前提一,宇宙中只有兩種"成分",我們管他們叫做黑珠子,跟白珠子


而宇宙,其實就只是一連串的黑白珠子,串起來的一維項鍊。現在先


不要管他們有沒有重量,是什麼成分,都先不管他。





假設一,所有的物理現象,包括時間測量,定律等等,都只是這些


黑黑白白的珠子的排列組合順序之一。或者說,只是從一個排列"


移動"到另一個排列,就是時間的流動。而因為這種"流動",才導致


了我們可以測量的物理量。所以其實並沒有時間,時間只是這些排列


組合中間變換的一種觀測而已。物理定律也不是絕對,對於另一種"


時間"的觀測者來說,或許物理現象會因為珠子,串起來的方向和順序


不同,而有不同的定律。





前提二,沒有空間。這個概念很攏統,就算是一維也有個長度阿,但


小弟以為那只是數學上的表示而已,方便計算而已,真正的"空間"和


時間的概念一樣,只是這些珠子的表示方法,因為有了排列組合,產


生了觀測量,產生了相對的觀測數據,所以我們才以為,有距離。但


事實上,因為連光子,能量都只是黑白珠子的表示式,那何來的相對


測量,何來的物理測定?所以空間也只是排列組合的"流動"產生的一個


面像而已。





假設二,依照上面兩個前提,這個二元的珠子系統有什麼好處呢?其實


簡單來說,就是沒有了物理定律限制,沒有了時間線性問題,沒有了


距離測定,也就同樣沒有了物理定律中,不可超越的光速,不可逆的


因果論,自相矛盾的熵發散問題。但又不全是把東西通通丟光光,這


個前提,還可以跟其他已知的理論相容,比如相對性原理,就變成一


個基本的子理論而已,只釋觀察解釋這個系統,在光速恆定,及時間


變量是正值,的特殊解答而已。同時還可以解決以往困擾以久的測不


準問題,祖父謬論問題,黑洞跟宇宙創生中無限大解的問題。畢竟珠


子的排列組合有限,(算然巨大的可怕),但是仍然可以找到有限個解


而且或許不同的"宇宙"也只是些微的變量而已。現在要問的不是時光


旅行可不可行,而是要問這個宇宙跟對於另外一種排列組合的宇宙


到底相差了,幾個位元。怎麼差,差在哪裡。或許我們才有資格去


回答,到底宇宙開始前前,物理定律可不可等等瓶頸問題。





或許講一講,有點易經兩儀生八卦的味道,但是這不是玄學,小弟


希望這個想法,能給困在時間跟空間的數值中,不可自拔的科學,


一個另類的思考,或許不要問時間是不是連續的,空間有沒有最小


的不可分割的單位,因為也許這根本就沒有空不空,時不時的宇宙


阿。也許某個地方,某個宇宙的某個排列狀態下,另一個小弟也再


問同一個問題(現在已經不能說同時了,因為沒有時間),這個排列


組合不是特殊解阿,總有可能重複的,不是嗎??

















飛揚的喜悅 沉重的哀傷


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過,這些形容心情,或者像是想像力的飛揚,靈感的火花,心如止水這等等的形容詞,會引起文學上,打從心理的認同。或許這些形容並非空泛的聯想而而。更重要的是,他本質的反映出這些心理狀態,實際在遠古人類演化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比如喜悅,這或許是一種激昂的狀態,像每個神經元都累積了足夠的能量,已應付更多的挑戰。這種狀態,也許就是因為喜悅往往是接連在成功,或者是期盼有未來的憧憬狀態,這樣的事前準備,可以大大的增加你生存的機會。





反過來說憂愁,沉重的悲傷,什麼都提不起勁的憂鬱。或者就是因為接連的失敗,還有不看好的前景,你的身體提前作出反應,節省體力心智的消耗,(常發呆,腦袋空白等等)畢竟大腦是身體耗能最多的器官。如果能減少這些損失,存活的機會會更大一些。





打個比方,比如你今天活在史前的歐洲。你在不遠處看到了一群大角鹿,你的身體作出亢奮的反應,已應對很多的狩獵需求,這個心情顯而易見有助於你的生存。更重要的是,當你狩獵成功之後,更重要的不是直接生個火,就可以吃飽睡覺。很多時候成功的狩獵之後,往往接著的是激烈的團體競爭,及對異性的追求。烈殺的獵物越多越好,相對的你也需要更多的體力,應付即將到來更激烈的繁殖要求。





反過來看失敗的例子。你的狩獵失敗了,空著手回家,肯定沒有異性會注意你,更有可能的是你需要緊接著,連續好一段日子要餓肚子了。節省能量消耗,是很明智的選擇。同樣的,當未來充滿了荊棘坎坷的時候,比如接連好幾天的大風雪,你更需要的是節省很多的能量,以度過寒冬,相對於那些還在大風雪中冒冒失失的四處奔波,浪費寶貴能量的對手而言,你的生存機會或許多了更多。





這些純粹是演化上的必然,或許並非人類獨有。很多動物也往往會在乾季雨季,交替的輪替自己的狩獵方式或生存法則。也許人類只是反映到心靈的這一部分,其他的動物反映的是身體的高矮胖瘦罷。或許某些也存在社會競爭的物種中,心情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可能就是現在,你家的小狗臉上,正露出一絲你未曾注意的笑容呢!
















給消極想自殺的人


有沒有曾經希望, 自己能從世界上消失一天


遠離所有讓自己討厭的事情,


所有煩人的, 惱人的, 好像無止無盡的壓力


也許你真正希望消失的, 不是這個世界


而是在這些包圍下的你, 希望自己從來不存在


或許, 這種奢望, 是人生少數可以實現的願望


畢竟百年後, 你終究會離開這個讓你討厭的地方


真等到了那個時候, 這個"你"又在哪裡?


無情的殘酷中, 你仍舊懷抱消失的願望?


消失在繁忙的人海中,


你, 看見了自己, 還是看見了世界

















平靜的看著你的幸福


=== 平靜的看著你的幸福 ===





花了好長好長的時間,才決定把心情紀錄下來


也許只是寂寞尾聲的最後迴響


問自己,心情平靜了嗎?


感覺著沒有重量的心臟


已似風乾的柑橘。





一個沒有溫度的冬天


走著不在同步的街


看著兩個單人票的電影





也許你不曾發現,在你看著遠方


笑著幸福的瞬間


我也正轉過頭,看著你的側臉





吃著各付各的晚餐,


這才發現,付出遠比自私更讓自己快樂


是什麼


還讓自己還如此執卓的處處注意著你


也許只是為了讓自己


能夠平靜的看著你的幸福





------------------------


一個紫水晶手鐲


一個欠你的海豚戒指


一個不敢實現的諾言


-----------------------

















回到過去改變歷史?


平行宇宙架設下的時空跳躍可行性評估





假設宇宙將因為各種事件和產生分歧宇宙


跳躍時空事件 將產生一大量震盪的分支出現


那是否此基本架設可以成立?





首先假設此現象之難度 和跳躍之時間長短成正比


出現在悠久的遠古時間的可行和可能性 大大的超過越接近的時空


那意外出現在古代的機會將大大的提高


由於人類歷史暫目前已知時間極短 所以可以不考慮此自然發生


那人為產生的可能性 將要大幅度的考慮進去


由於歷史越久歷時越長的文明越有可能發生


因此在所有存在歷史的文明中, 只有高度延伸或者是


快速累積技術的文明可進行時空旅行





累積歷史上的意外事件比率 將可以看出是否此可能性存在


宇宙的離散性將被考慮(考慮到空間或許並非連續 因此也非無限多可能)


那由於當代可行之時空穿梭之文明比例 將十分稀少


不然我們將隨時見到穿越時空之人


但是歷史上的意外 和不正常之現象 並非沒有


那沒有"意外"歷史又該長什麼樣子呢?





如何來評斷事件是真實意外 或者是因為外力介入產生之意外?





不可避免的 或許這將引導我們去思考


如果那些變法圖強 快速統一地區 或者是大幅度改寫歷史的意外暗殺


沒有發生的話 世界將會是什麼面目





中國假設沒有被秦國統一


亞歷山大帝沒有征服亞洲


甘迺迪沒有被暗殺


阿提拉沒有神秘的死亡


羅馬教皇沒有秘密的死亡?


印度沒有被阿利安人入侵


美洲沒有被神話影響而造成日後殖民統治


日本沒有被神風拯救


毛澤東沒有神乎其技的游擊勝利





世界會是什麼模樣?


也許穿梭歷史改變世界的人遠比你想像的多
















預測未來=影響未來


預測未來的能量





假設我們只就物理性質上的同價性





比如影響一個銅板掉落的正反面


和預測這個銅板掉落的正反面


在結果上有相同的效果





就這種預測性來說, 似乎改變一個銅板掉落所需要的能量並不需要十分巨大





但就單獨限定條件下的影響, 似乎又牽扯到資訊的有效及封閉性





也許就資訊取得的可靠度來說,預測銅板的掉落本身, 和影響他掉落的方向, 兩者間有不可分割的關聯存在。
















笑著哭 最痛





很久沒有好好去聽一首歌


總覺得那濫情媚俗的商業流行歌


只是為了金錢堆積出來的虛假愛意





但不知怎麼的


總是在那漫天如海的流行歌曲海洋中


不經意的聽到


就那麼的讓自己打從心底有一股衝動


不知道是想把作者撕成八百萬的碎片


還是該好好痛哭流涕的感謝他


道出自己說不出口的聲音





這冥冥中的巧合


還是自以為隱藏的很好


深埋的地雷


就這麼被觸動


炸的自己遍體嶙傷





那慢慢沉寂下來的灰塵中


才慢慢的從驚心動魄的巨響裡


心有餘悸的


別過頭去


不願意看自己真實的那顆


滿佈瘡痍的心





也許


濫情在每個人的一生


某個時刻


都是必須經過品嘗的一杯苦酒


看過笑 才知道哭著的臉


學著笑著說一切無所謂


才是真的了解刻骨銘心的痛





--





五月天ˋ︴知足





怎麼去擁有 一道彩虹


怎麼去擁抱 一夏天的風


天上的星星 笑地上的人


總是不能懂 不覺得足夠





如果我愛上 你的笑容 要怎麼收藏 要怎麼擁有


如果你快樂 不是為我 會不會放手 其實才是擁有





當一陣風吹來 風箏飛上天空


為了你而祈禱 而祝福 而感動


終於你身影 消失在 人海盡頭 才發現 笑著哭 最痛





那天你和我 那個山丘 那樣的唱著 那一年的歌


那樣的回憶 那麼足夠 足夠我天天 都品嚐著寂寞





當一陣風吹來 風箏飛上天空


為了你而祈禱 而祝福 而感動


終於你身影 消失在 人海盡頭 才發現 笑著哭 最痛





如果我愛上 你的笑容 要怎麼收藏 要怎麼擁有


如果你快樂 不是為我 會不會放手 其實才是擁有





知足的快樂 叫我忍受心痛


知足的快樂 叫我忍受心痛

















牽手


兩個人


手牽著手


彷彿可以碰觸到彼此的靈魂


觸感所及


不為了情慾縱橫


而是祈求永不放手





許多人總認為


能在愛人身邊


做著思念彼此的夢


是幸福的


又或許


這是一種從第一天就種下的詛咒





當你轉過身


臉朝著除了我以外的遠方


嘴裡說著


不要牽我的手


心底湧上的苦澀自嘲


我沒將它寫在臉上





今晚


在那遙遠的彼方


曾經愛過的你


夢中


我仍舊出現嗎?


我清楚 你仍每天光臨我的床頭





不願意清醒的早晨


沉溺在夢中已經消失的身影


這是懲罰自己的思念


還是免免強強的最低限度安慰


我以為 今晚我仍要失眠





讓自己


坐在一人大床板邊緣


努力的嗅著一絲絲消失的幸福


飄在漸漸模糊甦醒的四周


伸出手臂


要抓住的


是到手又不得不放手的回憶

















人工智慧專欄 - 人工智慧簡介 (2)


演化式計算(GA),有人不認為這是一個人工智慧學門,但他在處理有關搜尋問題空間(Problem Space)的表現,卻往往令人意外。比如下棋,用傳統的專家系統,可能要用上超級電腦的運算速度,才能有較佳的表現。但是GA卻往往可以踢除掉大部份無用的解答,利用演化的特性,去快速縮小搜尋的空間和深度。雖然冠上演化的大名,而且的確用上了生物基因遺傳的一些基本概念,但實際上仍然比較屬於工程應用,或是演算法的一種而非完全模仿自然界的演化。





和他概念相同但是目的卻不同的人工生命,就反過來希望簡化的演化模型,能夠反映真實自然界的演化規則,希望從中找出真正演化的機制。但同樣的還受限於處理器的速度問題,不夠快速能在合理的時間內得到結果。但GA則是善加利用目前已有的技術,期望用這個概念來突破一些N-P問題的解答。同樣的他也和其他學門結合,比如和NN結合的模型,或是和Expert System合作。





特別介紹Soft Engineering,這是對比於傳統硬性的演算法和程式設計的特別名詞,希望利用Fuzzy或是NN能夠容許不完美的資料的特性,去處理現實世界種種因為雜訊或人為錯誤的工程輸入。或許他算是工程中的人工智慧處理方法吧。





但往比較低階一點來看,就會接近工程基礎的領域。不過往上探討人工語言,或是自然語言處理,就進入比較模糊的地帶了,這是從工程邁入理論或是數學,甚至是心理學的地帶,都尚未有比較組織化的研究。另有一門叫Chaos(渾沌或是有人翻複雜系統)的數學,在研究物體間,如何以簡單可以用物理數學表達的物體,架構複雜不可預測的生命或智慧。從深奧的數論到接近神學的討論,都可納入他的範圍。





尚未有比較有系統的研究或是理論出現,連結論(Connectionism),也算是他的分支。各種從物理學家到生物學家,數學家都參與其中。或許這中間的地帶還仍待開發吧。要將這個研究正規化的大發現尚未出現,個人預測,當第一個夠資格稱為"智慧"的程式或機器出現,背後支持他的那個理論和研究,會是極為重要的里程碑。將會規劃出從機器人學(Robotic)到心理學,甚至生物遺傳演化研究的新面貌。





作者 北海牧羊人 TLS 2003/03/24

















佛家無觀念 側想


佛家無觀念 側想


一個觀念通常只會被一群有限的人認同


因此要找出一個全宇宙都通用的共有概念


勢必要定義出一個"空無"的概念.(非空集合概念)





比如東西方人對於倫理觀念的不同


但是在其上仍然可以找出一個全人類都共同的"人倫"概念


但擴大到其他的萬物身上, 就行不通


因此, 這個觀念又要進一步的限制, 成為生命生存權的概念


但擴大到無生物的地步, 又會進一步的被刪減


這個概念的不斷縮減, 最後會產生出 一個無限微小的空無概念


暨不是完全沒有, 但仍然有意義的概念.


有個大膽的假設就是, 或許所有其他的概念, 比如對於時間的概念


對於其他事物的觀念, 也有類似的延伸, 將其集合彼此重疊後


會產生一個最小的交集 近乎無限小 但仍是屬於所有集合的一部分





那或許所有所有觀念的集合的最小交集, 就是真正的虛無 void


他不是empty, 也不是none, 而是大家的結晶





反過來 若要找一個可以包含所有觀念的理論, 雖然有證明任何


理論集合皆可以找出其中的矛盾, 但若把矛盾也試為理論的一部分


這個包含有一切概念物體的廣義理論, 實際上也正是所有觀念的


聯集, 最大的聯集就是整個宇宙, 我們生存在其中, 而最小的交集


實際上就是建立起整個宇宙的最基本單元...


又一個無法證實的侧想阿





2006/11/17
















人工智慧專欄 - (補充) 分散式概念假說 簡介(3)


之前講了這麼多有關基本的架構問題,現在該好好的介紹分散式概念了





架構在一個渾沌的系統中的,我們不太可能強硬的劃分界線,產生所需的明確結果。但是,或許我們自己建構的明確科學,其實在從渾沌到明確中,還是有一個可以結合的架橋。





沒錯,這就是某一種分散式概念的基本建構點,架橋明確和渾沌,在渾沌的基礎上建構,表現出明確的效果。基本的單元,我把他稱呼為Doone (Divide On zONE),在任何一個可以見到的區域,(從這裡開始有明確性),其中的任何可以分類的單元,都可以自我組合,但是並非互相關聯,關聯性是以超越結合的集合。也就是不在把空間的距離當作一種關連,而是以時間上的同步性來做關聯。能在時間空間架構中連動的部分,都能稱為Doone,動態的集合,分散的概念。





用一個物理上的說法來表示,可以說近似某一種共振的狀態。





這個概念的應用,假以時間,我希望應用在概念學習模擬上面,希望能夠架構出一個真的能嫁接真實,和抽象邏輯的人類世界。或許這個概念不新但是,在實際用上這個概念,會讓很多傳統的難題迎刃而解。





作者 北海牧羊人 TLS 2003/03/12
















自欺欺人


停筆許久, 不知道自己的腦子跟關節有沒有罹患僵化





雖然常常讓表現出





一副天塌下來來也不怕的樣子 骨子裡卻怕的要命





常以為自己是超然出眾 不流於世俗





卻在買東西的時候 仔細的計算找回來的零錢是否正確





也許 人都是這麼容易自我欺騙和滿足的動物吧





想想看自己 有沒有 經過天橋乞討的流浪漢前





腦子裡曾冒出這些都是假的 僅僅都是騙人而已?





也許你也像我一樣容易美化自己





而忽略了自己只是有慾望和恐懼的凡人





彎下腰丟個零錢吧^^

















個人的小說創意,未完成 - 帝原


  小弟尚在高中階段,就有了這個idea,想要寫一篇章回式的,卻又很少人碰觸的戰爭小說。一開始主要是,對於古代車戰的一股莫名熱愛,卻極少見諸於小說中。大多數要不瘋狂的崇拜騎兵,(重騎兵尤甚),或者粒子光砲,星際戰艦滿天飛舞。在這些紛紛雜雜的小說中,對於這最早的快速機動武器,卻非常鮮有描述。因此,再這個背景下,小弟希望寫些不同的戰爭描述,不比哪方一次幾百萬人,哪方又一次死傷幾萬人,這樣浮掠概括。希望透過一些比較細微的戰爭場面,能讓大家有些不同的,對於戰爭小說的體驗。


  原本的背景架構,是希望用中國最古老的記載(但不一定可信)的戰爭─蚩尤,軒轅逐鹿之戰,作為背景。但有鑒於車戰的歷史背景,和個人的古文挖掘功力有限,但想像力尚可之下,改寫成架空歷史的奇幻類型。(所以,沒放在戰爭小說類別中,而且為了劇情,也多少有許多幻想色彩參雜)


  更多的細節,就留待序文裡面慢慢說來,來體驗什麼是帝王殺伐之原吧!!

















人工智慧專欄 - (補充) 分散式概念假說 簡介(1)


一直以來分散式概念(系統),都只是一個籠統的概念而已,沒有具體的設定和架構。但慢慢的,似乎在混亂的架構中,也有著一些共同的特性所以把這些勉強能稱之為概念(concept)。





在談分散式概念前,先講一些傳統的集合式概念。集合,似乎就是把亂七八糟的一群物體,堆在一起,周圍畫上一個圓圈,代表這是一組的集合。定義並非嚴謹,也不需要嚴謹。





數學上集合,{A},同樣也是一個以括弧來表示的單一"代數"。或許,這是從最古老的代數系統,慢慢的一層一層往上架構演化出來的。很有系統,但同時也脫離不了傳統的架構框框。





集合的運算,代數的包袱,清楚的集合界限,到了近代有了模糊集合的突破,嘗試用連續的歸屬函數來表示集合。或許解放了一部分的集合概念,但是到最後,似乎還是脫離不了數字計算的陷阱。





模糊(Fuzzy),渾沌(Chaos),複雜(Complex),都算是邊緣的數學,他們的價值,都不在於可以用精確的數學來描述,而在於可以用很寬鬆的意念,做到一些傳統精密處理難以處理的問題。





在這裡提到Chaos,是因為個人認為,基本的代數架構,並不符合現實集合的設計。在處理一個模擬真實的系統中,總是會發現蝴蝶效應,一點輕微的擾動,就會造成長遠軌道的大偏離。真實世界也是如此。





在真實世界的隨機性,看似很矛盾,因為一直以來科學所要消滅的就是隨機性,但是放眼看去你極少能看到必然性。或許你放一個球,會因為重力下掉,但是絕不會有第二相同的球在同一個地方有相同的落速。





有人認為時間的概念,是亂度趨亂的長期觀察累積。但是,如果真的熱平衡死寂的預言正確的,目前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被冰住才對,宇宙平均觀測溫度才3 K。(-270 C)但明顯的還是有局部在地球遠高於這個溫度。





長久以來物理學家歸咎這個結果,是因為宇宙原始膨脹的不均勻所致,的確這是人擇原理無可避免的結果,但是如何從稍微的擾動中,產生現在如此巨大的"不平衡",還有沒有人去研究。





或許,渾沌的基板,該有一個系統去建立,不要在侷限於傳統的概念。因為世界不是混亂,而是渾沌。





作者 北海牧羊人 TLS 2003/03/12
















歷史的真相隨想


沒有所謂絕對正確的歷史


也沒有所謂的客觀歷史


也許正是因為如此, 所以歷史最為一個學門


才有存在的必要性, 若是真有正確的歷史


就沒有必要再去研究或者辨正了


所有流傳下來所謂的史料, 都只是前人記錄下來的


主觀的故事, 片面的說法


每個當代歷史學家, 急切的想要在這些說法後面


找尋那不存在的客觀背景


但也許他們所找到的


只是在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下


每個歷史學家自己的主觀意念, 或者


是受到時代或者潮流的影響,


去塑造符合那個年代的"歷史故事"罷了


真正發生的事件, 仍舊引藏在迷霧般的時空中

















沒有手機的世界


版權問題 請看原出處


<< 我不喜歡手機 作者:蔡志浩 >>


http://taiwan.chtsai.org/2006/05/13/wo_bu_xihuan_shouji/


我頂同意作者的看法, 手機是一種侵入性極大的的通訊產品


當初在電話剛發明的年代, 大家同樣有類似的恐懼感


英國泰晤士報甚至曾經社論批評, 假使有人拿到英國女皇的電話號碼


連街頭遊民都可以任意打給王公貴族 成何體統???


但這一個多世紀以來, 電話仍舊成為世界不可缺少的一環


是因為大家在習慣便利的同時, 不再顧慮自己的隱私權?


承不然, 不然諸多電話答錄機, 和手機語音信箱又是所用為何.


但是我仍就十分訝異, 人們視而不見這些障礙的心態.


用的便利, 仍舊是優先考量, 技術優先, 成本其次, 人心生活居末.


是因為工業化甚至人際關系公開化, 已經成為核心社會風俗?


看仍舊抗拒使用手機的想法, 或許有些鄉愿成分, 但是不可諱言,


假使今天通訊業者引導消費者的手段如此高超, 有一天我們的人際溝通,


完全被這些企業掌握的一天也不遠了.





或許這只是杞人憂天, 不過畢竟社會是由人群所構成, 通訊是結合膠著人與人的必須基礎, 一個更有彈性和更貼近人性本質的溝通媒體. 有必要發展出來, 不然我們離美麗新世界, 隨時隨地的被任何人監控掌握的日子也不會遠了.
















媒體的暴力


媒體,或者嚴格限制稱為,廣播型式的資訊傳撥者,作為這種大眾媒體而言,其所吸引的使用者,及所要達成之聳動,或者是嚴格的報導分析,或者是一種長期的商業模式累積下,所產生的變形且怪異的產物,常聽到的追蹤報導,深入分析,或者是反過來,類似Discovery這種科學頻道,都在在顯示,大眾媒體,是極為有感染力,但同時卻是一種毫無反省經驗的產物。似乎廣播媒體每天都在用自己的語言,創造不屬於這個世界的神話,新聞只存在於文字和影像之中,和事實相差甚遠。更有甚者,因為往往因資訊的不明朗或不公開,造成各種揣測及誤解,這都是常用的大眾媒體字眼了,而廣播聽眾,更因此而陷入長期的麻痺及冷漠。畢竟作為一種參考,大眾媒體或許有他的存在價值,(軍事上政治上甚至有控制及節約的功能),但陷入一種主觀的解釋,和作為一種天天接觸之對象,媒體新聞存在的價值,或許不如一些綜藝談話性節目,來的有實用性及真實性,畢竟真實往往不是一的單一面向,不足以用簡單的幾句話來代表。也或許是人性的使然,所以連續劇這種作為一種模擬似的生活情境,才能成為一種休閒型式。畢竟多少能提供一些個人的反省(討論劇情等等)的餘地。





或許需要好好的去挖掘,所謂的新聞歷史,和新聞模式的歷史演變,才能更客觀的找尋出新的替代方案。或者是新的使用模式。
















人工智慧專欄 - (補充) 分散式觀念假說 簡介(2)


一直以來,我試著想要建構一個模擬的系統,但長苦於不曉得從哪裡開始建構。經濟模擬的程式,是以數學公式來代替個體,並非真實,常出問題,但要一個一個個體的模擬,則根本上有更大的問題。





如何模擬一個個體?一個個人十分複雜,太簡化的個體有不能提供足夠的參數來表示真實的世界,越來越複雜的模擬,卻又強迫要建立另外一個更基本的"模擬個體"。如次一層一層模擬下去,何時可以到達底層?





或許目前的做法,從某個階層開始就省略不管複雜度,強迫用簡單的公式代表。這是在一個以傳統嚴謹精密的系統,比如電腦模擬,產生的問題。如果,不是在這樣的系統上架構,則不用煩惱這個問題。





所以說到底,真的要能模擬近乎真實的模擬,還是需要一個根本上就是可以表現真實的渾沌的系統。非線性電腦似乎是一個可行性。但是,或許根本不用這麼麻煩,因為數位電腦本身也還是"真實"的阿?





似乎是一個自相矛盾的想法,真實的系統應該有渾沌的特性,偏偏電腦就像是完全要把不確定性消除的系統。電腦當然是真實的系統。那他的渾沌性在哪裡呢?或許我們換一個角度會看到一點端倪。





真實系統在原子層次,充滿電子的不確定性,電腦的晶體並沒有消除這個不確定性,而是以一定的數量來代表一個"界線",這個界線並非明確應該說很明確,但真實的狀況下根本不可能會到達這個明確度。





晶體的偶而瑕疵錯誤,也就是因為這個硬劃的疆界產生的,所以我們可以說,這一刀精確性,是人類自己製造出來的困境,硬化自己的疆界。可以說,近代數學的證明性問題,也明確的指出這個荒謬性。





能定義的任何定義,都是不能被證明的,除非無條件的接受其中所產生的矛盾性。世界不是一個嚴謹的石塊堆成的金字塔,是一個天然型成的山脈,你找不到接縫。也不會有哪裡是"離散"的。





作者 北海牧羊人 TLS 2003/03/12

















累了嗎?


總是很晚的下班,很晚的開始自己的生活


彷彿上班的時間的那個我,並非自己


是因為這並非我想過的生活,還是因為念念不忘


慵懶鬆懈怠惰的日子?


或許在替自己的未來打算之前


先好好讓自己有勇往直前的動力





有衝刺的準備了ㄇ


走吧,別休息啦

















台灣帝國論


台灣作為一個島國可以說是徹底的不適合及失敗,無論從地緣來看或是以歷史角度來說,台灣從來不是一個政治經濟重要的地方。但是台灣不能成為一個經濟要地,卻可以成為一個軍事重鎮和樞紐。台灣北連日本 南連東南亞,可以成為很好的政治中心,同時是戰略轉運站,如果台灣希望能夠充分的利用這些資源,就可以成為帝國的首都,以台灣為中心,向南北發展。首先從南海開始找尋資源,進一步控制南邊的國家。經濟上,也可以控制對岸的濱海都市。以台灣的人口資源來說,絕對有這個潛力。若有軍事獨裁的政權,台灣是可以成為帝國的。用類似英國的海外殖民地的方式,只要有足夠的海洋性格。當然,在政治現實,和世界變遷,歷史以有的包袱來說,台灣的命運,早在海洋大探索的年代,就已經注定,喪失了成為帝國的機會。但是,未來呢?

















六祖慧能到粒子加速器


那先比丘經選


---


王言:『我欲有所問。』 那先言:『王便問。』


王言:『我已問。』 那先言:『我已答。』


王言:『答我何等語?』 那先言:『王亦問我何等語?』


王言:『我無所問。』 那先言:『無所答。』


---


有人或許會覺得這個小寓言的寓意有些眼熟,


有人或許會想到六祖惠能的菩提本無樹


這些 其實就是最早禪宗的智慧,看似狡辯中,


卻藏著深深的禪禮和佛法.


無的概念,深深的壟罩的佛教的核心思想


悟的信念,也深深影響修行者的修行道路


那體驗 "無" 這個字, 本身也是無須的


那和來的開悟呢? 但這看似空洞的邏輯背後


卻暗藏著不少玄機在內


細細品味才能了解世事的真實,但也同樣的才能去


了解何謂真實背後的短暫和虛假


和又同時兼具了真實和虛假成分的"無"


無字存在 但為無 無字不存 反無無





但小弟今天要說的卻不是佛法, 而是物理


你或許會認為怪異, 這哪裡八竿子打不著 怎麼會扯的上關係?


不過如果你真的去了解了現代物理學的前端


或許你還會大大的贊同這些先賢的先見之名呢


這尖端物理學的故事, 起於一個關於量子的堅持和迷幻樂園


數學家沉迷於找尋一個又一個的數學式


試圖偷取上帝的骰子.


但在實驗物理學家眼中, 這粒子加速器中的實驗結果


卻徹徹底底的毀滅了我們, 關於物體存在的定義





先從一個最早的量子意外談起


相信很多人聽過普郎克常數, 他的發現人 就是擁有著意外的冗長姓名的普郎克


(Max Carl Ernst Ludwig Planck 很聰的譯者和符號訂定者都理性的選擇了縮寫)


這個常數的誕生, 卻導因於一個歷史上的作弄和意外


在那個古典物理達到頂峰的年代(1900年), 普朗克做了一見看似無意義的工作


利用內插法, 把高溫黑體 和低溫黑體兩個完全相左的方程式


原因就在於剛好低溫的方程式, 在低溫下和預測值相當吻合, 但高溫時則毫無用處


反之亦然, 於是普郎克的無聊工作, (讓方程式一部分在趨近極高溫時等於高溫方程


低溫時驅近低溫方程, 介於兩者之間依照比例用內插法找尋平均值)





這看似無聊的工作, 卻恰巧的吻合了所有溫度內的黑體實驗數據


且精確度達到了比原本單獨兩方程式還要精確的地步


這個"意外"可嚇到了我們保守又害羞的普郎克. 想想天下哪有這麼方便的午餐


更重要的是, 這高溫低溫方程式, 可不是瞎拼亂湊出來的方程式


這兩個方程式背後, 個自隱含著光波動理論 和 光粒子理論的背景假設在


在那個年代(也許到今日也還很多人不能理解), 這光子的波粒二相性


可是完全無人能理解, 甚至是想像的, 要不支持粒子說 要不支持波動說


沒有哪個人敢作牆頭草的. 但普朗克卻偏偏要當羅密歐和茱麗葉的媒人


硬是把兩家對立的學說延伸出的方程式, 嫁作新婚.





更慘的是, 這莫名其妙的成功, 雖沒帶動兩個對立學說的和解(其實也無從和解)


但卻奇蹟的把量子這個怪物, 帶進了這個世界. 我們這位只有百分之五十苦功


卻得了兩百分特獎的普郎克, 異想天開了個好點子(也許是濫點子)


那就是既然既不能連續的波動, 又不能一個個的分開, 何不"一段段"的分開


這個一段能量, 他就把它稱之為量子,


而且這個量子作為無形的能量, 既然要保持粒子性, 也只好勉為其難的讓量子


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





這個鬼誕的點子, 在普郎克的新拼湊理論下, 還擁有一個好特性, 就是它有最小值


也就是日後, 我們熟知的普郎克常數, 他告訴我們 就算一個能量再多麼的細微


他總有個最小值, 不存在比這更小的"段落" 就像珠子項鍊般, 最多切斷線 也只能


得到一個珠子, 而不存在半個珠子的項鍊。他也同時宣告了統計學在量子理論中的


重要性, 去計算幾乎無可勝數 但總是有限的量子.





這篇大概講述量子理論 曲折離奇 意外兼拼湊和幾乎天方夜譚的瘋狂誕生


但這只是量子迷宮中的起點而已, 在往後的半個世紀中,


量子力學將從這看似僅是單人狂想的起點, 慢慢的深入那伸手不見五指的迷霧迷宮

















人工智慧專欄 - 語言學習中語意概念的兩難














前一篇,最後提出的問題,真的大腦會做這麼費力的事情嗎??





假設,你前天學會了"吃"這個概念,昨天你學會了"蘋果"這個概念今天你聽到,有人說"吃蘋果",那大腦裡面真的會產生新的神經組來表示這個新概念嗎??





相信沒有人會認同上述的假設,比較合理的假設是,大腦不之怎麼的在"吃"和"蘋果"間產生了一個連接,並且因為這個連接,將他們整合成一個整體的概念。但這樣又產生兩個問題





第一個是,每個新概念依據舊概念重組後,仍然保有了舊概念,並不因為新的概念連結成了整體後,淹沒了舊概念個別的獨立概念,像上述的例子,你仍舊知道什麼是"吃",什麼是"蘋果"





第二個問題剛好相反,一些新的概念,比如學習新的字,就拼音字母來看,又似乎新的概念並非舊概念的連接這麼簡單,一長串的字母串連,彼此間是沒有什麼特別的連結概念在。





但結合後的字,清清楚楚的表示了某種意義。之間無意義的字母排列完全被忽略掉,似乎從一開始,就是一的獨立完整不可分割的整體概念。 例如 : bed, see,等等。單獨的整體,是無法用簡單的連結字母來看待,不然ees, ese, see 就完全無法分別了。





(或許,某個部份上,對no,on,這種最基本的顛倒組合來看,圖形上的,視覺上的,甚至聽覺上的,比如on -> [an],所形成的doone,比起字序上行成的doone,佔了更重要的比例) 補充2004.09.15





關於以上的問題,很多嘗試用最基礎的方法,來表示概念的模型,都遇到相關的問題,而解決的方法不是沒有,但是卻不外乎多加上一些非自然的判斷函數,甚至是硬塞進去一些不存在的邏輯架構。





我個人是很反對這樣的方法,雖然是解決了部分的問題,但也完全犧牲了原本,期望用最基本的神經架構,去表達概念的優點,可容納缺失,和近乎無限的彈性和成長空間。





看來似乎我們在通往完全了解腦結構,和意識知識學習的建構中間,有著一個極大的斷層,一個失落的環節。下一篇,我會試著去探討,如何利用最近才想到的一些概念,彼此間的結合來解釋這個難題。





作者 北海牧羊人 2003/11/13

















擦身而過的緣分


一生能遇見多少朋友?


捷運上重複碰到同一個人機率有多大?


這些不是數學問題,也沒有標準答案


但當你每天走在路上


過往的每一個臉孔,陌生,熟悉,欣賞,厭惡


不知不覺,你正一點一滴的把一生的緣分用盡


你在看他嗎?


也許他也正在看著你


珍惜那短暫目光交錯的瞬間吧

















看電影原則


我的看電影原則:


1.先看看影評,看看大家的評價如何:>


2.有特效有炫麗的畫面,在大螢幕看才過癮;)


3.劇情片類,假使真有內容值得一看才看,畢竟租的比較划算:|


就算是超級大濫片 聲光特效也是電影的一部分吧


花錢就要買享受不是?
















被計算的人生


近代統計學和社會學似乎並不重視此


但是心理學和商業上關於消費者行為的研究卻大量的被研究


或許每個人每一天生活都被消費行為的科學詳細計算過


從你看到的廣告


走在路上看到的招牌


大型的路邊廣告


甚至是製入性的廣告


都被詳細的計算和比較過





或許這種附加性的創意行為


因為許多智力行為被施加到這些消費推銷手段上


或許在每日的生活中 尚有更多被計算的部分





從每小時的勞力資本比 到投資報酬的金錢遊戲


或者是每日使用消費物品的方法和數量


甚至是評論的話題和討論相關的政治或八卦


都再再被蜘蛛網般的細線


牽引著你每一分每一秒的生活
















人工智慧專欄 - 語言學習中,概念及知識建構的一個假設


在之前,我曾經提過有關分散式系統的大略概念,讓分散的架構,取代單一僵硬的集合。在有關應用這個新的概念上,我首先想到,或許可以用來銜接由底到高,和由上向下中間的這個間隙。





之前說過,一個概念,最有可能在大腦中的表示方法,就是一群或一組的神經元,畢竟單一個神經元太脆弱,不可能像電腦的晶體般有萬無一失的品質保證。這也是唯物心理學唯一可能的假設(不然就要接受靈魂)





既然這個假設(應該可以不用假設這個詞了),應該沒有質疑的餘地,但偏偏有上一篇所說的矛盾兩難問題,那到底是推論中的哪裡出了問題呢?





或許有人有別的看法,但是這裡我有一個假設的推論,或許可以解釋這個兩難問題。首先一個重要的誤解,或許是受到從小的概念使然,總會認為"一群"的東西就是要放在"一堆",彼此靠近才能算做"一群"。





但是這完全沒有必要,在大腦中,一個神經元的神經軸至少都有0.5mm 最長可到1M多(沒錯,一公尺,從你的延腦到你手指末端)。相對於以毫米(10^-6 M)為單位的神經細胞本體,這個距離是很巨大的。





因此,大腦中的"一群"代表概念的神經元,就可以是"分散在大腦各處這裡有一小股,那裡有一小片,這裡有一大團但中間空空洞洞像海綿彼此之間甚至不需要任何的聯繫。





沒錯,甚至不需要聯繫的"兩團"神經組,也可以表示完全相同的概念,或許有點泛哲學化,但是之前我所提到的分散式概念,原本就是意味著,分散的架構,其實根本就是一個整體的變形罷了。以什麼作為最


基礎的建構單元,或是彼此間有沒有關聯/連結,則完全不需要去考慮。因為這不是分散式概念的重點。(有也無所謂,無也沒問題)





這就很簡單的解決了其中一個難題,本來"吃"跟"蘋果"這兩個doone,(這個名詞是我,以介紹分散式概念所提出的,代表一個最大的可分割的分散概念整體,有機會在詳細介紹)。是沒有彼此重複的部分





但學習到"吃蘋果"這個概念後,這兩個doone的一部分,就有一些脫離了原有的附屬概念群體,加入並組成這新的"吃蘋果"的doone或許有些部分甚至並未脫離原有的"吃"和"蘋果"的附屬之中,這也就是為什麼學到這個新概念後,你在"可以吃"的概念中也會有了"蘋果"這個東西,你也會把"蘋果"加入可以食用的部分。在延伸的"吃"doone中,因為"吃蘋果"doone的架橋,連接上了"蘋果",反之亦然。同時,它們彼此之間的獨立性,和連接性也都沒有散失。





第二個難題也同樣可以解釋,因為基本的字母,必定在你的一生中聽看無數次,自然佔有很大比例的腦神經組織,但它們不是一個"實心"的群體,而是像漁網一般充滿空洞。甚至彼此重疊絕大部分的空間。





因此一個新的字彙,可以很輕易的在這些空洞中間,找出新的空間,容納同樣"空洞"的新doone,也產生了新的字彙。這些新的概念無需要管連結的問題,因為他們本來就是新產生的(應該嚴格說是新重組)





同樣的字序不同的字,也不會佔有同樣的空間,本來新概念就會產生新組合,但僅僅是表示意義上的不同,而非產生新的連結和組織構造。(嚴格說也會"產生"新連結,但或許關掉和封閉的會更多)





同時原本字序相反的字,top pot, no on, 等等,雖不會混淆,但是也會產生字謎般的趣味,就是因為他們有比其他不相關的字擁有更多的"連結"存在。甚至頭尾重複的 dad 或鏡像的 bad 都會有同樣效果。





在這裡還沒有將時間的效應討論進來。但是基本的概念就是,一個新概念在大腦中,是以分散的doone來存在,但有隨時可以合併,修改,移動的特性。(未完待續)





作者 北海牧羊人 TLS 2003/11/14
















人性的實驗所














使用電腦,這一個名詞,隱隱的就含有私人空間的意味。一個人坐在電腦前,獨占了一個私人的領域,但通向的,卻是一個無邊無際,而且幾乎毫無設限的網路空間。人跟人之間的互動,會因為如此,而有所改變嗎? 下一代,在網路環境從小耳儒目染下,會不會發展出新的人際溝通方式? 也許,該做個詳細的社會學調查,觀察一下,從這麼私密的環境下,是否人際關係的壓力,在一個容易逃脫,容易偽裝的環境下,是否會真的讓社會關係大幅的改變。語言,社會,風俗,習慣,簡短的招呼語,日常用詞,人際關係的潤滑語句,都正在慢慢的變化中,期待這無聲的革命吧^^
















人工智慧專欄 - 語言學習的兩難及迷思


一直以來,對於語言在大腦結構中的表示方法,沒有人能提出一的比較可行的假設





最傳統的假設,就是認為一群的神經細胞,就代表了一個概念,一個語詞,或一個事物。但卻產生一了一個似是而非的問題:





這樣的一群神經組合,是真的代表這個事物,在腦和環境的對映中的代表,還是純粹只是一個抽象的代表而已?? 究竟是先在腦中型成一個概念的代表,還是先有了抽象的表示,才漸漸匯集歸納出一個概念??





或許對於語言的學習來說,多數人傾向於認定,是先有了一個具體的概念,才學習到抽象的語詞。不是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 ─ 明明已有一個概念在腦海中,卻說遲遲無說出口??





但是又有相反的例子,多數的兒童最初學習語言的時候,尚不明瞭具體概念前,就可以重複的說出大人的話。像鸚鵡學舌一般。可以肯定,多數時候,小孩子絕不明瞭語句背後複雜的意義。從某些兒童誤解複雜語句意思就可以知道。





你也可以強迫自己去記憶一些無意義的語句,也可以重複的把這些語句複頌出來,或許這是原本已經學習到的語句所代表的不同組合,但卻也一定是從未接觸的組合





這也表示,對於語言來說,每當你聽到一個新的語句組合,大腦內部應當有相對應的新結構產生才對,不然你應當無法意識到這個新語句。





最後不禁要問一個問題,真的大腦會做這麼費力氣的方法,每產生一個新念頭,就產生一組神經元去代表他嗎?? 難道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去表示他??





作者 北海牧羊人 TLS 2003/11/13

















年輕人的低抗壓性?


現代人堅強的的意志力





或許很多人會覺得人類越來越習慣於享樂 沉迷而墮落


但是或許這週遭環境越來越多吸引人 而且分散你注意力的廣告


並非降低你抵抗這些誘惑的能力





相反的 因為從小習慣於這些誘惑的轟炸下


人的意志力 尤其是抵抗這些拼命想把你炸乾的誘惑的能力


大大的增強了, 從小就開始接受電視電玩的小孩


對於現實還有強烈競爭的感受增加


慢慢的對於單純的感動 簡單的話語不再輕易的滿足


而轉移到強烈 不重複的 強調創新 的流行


模仿和大眾化不再成為流行標準





或許這也是造成當代的年輕人


越來越沉迷于短暫和激烈的刺激娛樂


畢竟抵抗誘惑一個很好的方法


就是想辦法讓自己只沉迷於一種享樂


現實的壓力和脫離外界事實


可以造成安全的假象

















一些粗淺物理學


閒閒沒事, 來稍微聊聊一些粗淺的相對論好了


相對論最主要的概念, 就是"相對"...


雖然聽起來很欠打, 但的確, relativity就是指


牛論力學的絕對時空概念, 在相論論中被完全推翻


說的極端一點, 在相對論的架構中, 若沒有觀測者


任何兩個人的時間都是不相同的.


只有在一個相對的慣性座標中的觀測者, 才能去


"測量"時間. 記得, 是測量時間, 必須要有測量的


過程, 否則時間只是一個無意義的變數而已





在來就要談到時間膨脹效應了.


由於大家的時間都是"測量"出來的. 在一個高速遠


離地球的太空船,和地球上 各有一個在地球上事先


彼此校對過的時鐘. 那在太空船出發後. 大家的時


間在自己的"相對"座標中, 都處在自己的慣性座標


因此不會感受到任何時間膨脹的效應.


但是有趣的是, 假設有個第三者. 在相對於地球遠


處的慣性座標中, 去測量太空船, 和地球上的時鐘


他就會發現, 兩者隨著距離增加, 測量出的時間


兩者會差距越來越大.





換一個白話一點的說法, 就是假設把這個太空船


在飛離地球很遠很遠之後, 再以高速飛回地球


比較兩個時鐘的時間, 就會發覺在高速的太空中的


時鍾, 明顯的會比地球上的時間慢. 極接近光速時


甚至會有"太空一日, 地球千年"的效果


因此可以說, 這種太空飛行, 就幾乎是一種到未來


的單程時光機(有去無回的喔)





記得一件事情, 相對論只不允許有質量的物體,


"加速"至相等於光速(就是再快也永遠差一點)


但原本就是光速, 或者甚至是高於光速的"東西"呢?


(說東西, 就是因為這些東西不可能具有質量, 甚至


會有詭異的虛數質量出現)


相對論本身並沒有處理這方面的數學, 但仍有這方


面的研究, 尤其是關於大霹靂的物理, 很多都會遇


到這種怪異的虛數時間, 虛數質量等等...


因此或許某些替相對論"補完"的物理學, 某年某月


可以發現一個在符合物理學的原理下的時光機





雖然我個人認為, 時光機這個概念只是小說跟幻想


的題材, 很大部分, 可以說是瞎扯, 根本就混淆了


時空的本質, (根本就問錯問題啦~~)





北海牧羊人 2005/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