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詹偉雄】 林志玲現象 http://www.wretch.cc/blog/alleln417/32213036
-----------------------------------------------
最後一個問題:全世界工業社會裡未必需要一個男性偶像,但卻為何絕對少不了“女神”(goddess)——社會學研究裡,同樣有理解的線索!
西 歐文明變遷到二十世紀初期,香奈兒(Coco Chanel)是第一位大家所熟知的女性公眾人物(一九一三年,她推出了迄今仍暢銷的“”經典香水),但如果仔細探究為何女人從被認為不能成為公眾人物, 到後來得以擁有男性明星難以項背的知名度,可發現法國巴黎的Chane也如臺灣林志玲般,只是一個代言符號而已,時代背後的工業社會變遷,似乎才是關鍵動 力—或許這麼說更直接:愈工業化的社金,愈需要Power Goddess!
除了因應工業社會不斷追求經濟產值的提高,將女性拉出家庭投入 職場,“女神”因而成為她們認同和團結的象徵原因外,“女神”角色更和社會裡的內在精神焦慮息息相關。工業社會中的倫理和知識,絕大部分都是教人“如何獲 得成功”;但吊詭的是:在工業社會裡,大多數人最需要的技能卻是“如何接受失敗”—在競爭中,成功永遠只屬少數人,而即使是那少數人,他們也多半在家庭和 人際上失敗(“即使我贏了全世界,卻輸給了自己!”)。工業社會中的人們有白天攻城掠地的快感,但更多的是夜晚的恐懼,誰來撫慰一顆顆孤獨又挫敗的靈魂。
“女神”,正是我們生命中感覺到最原初的母性撫慰的力量,而把她“聖潔化”的一種社會機制。社會個體在認同“女神”的過程裡,仿佛可回到嬰兒時期, 依偎在母親胸膛而得到安全感的滿足。四、五○年代,美國海軍戰鬥機的駕駛艙內貼著滿滿的大乳房女星照片貼紙,這些影像未必是用來滿足飛行員對性的渴求,而 毋寧是在生命搏鬥、生死瞬間之際,能幫助這些男人回到母親的懷抱,期盼她給你最後的勇氣。
在現代的後工業社會裡,人不是永遠的成功者,不管男人女人,都需要一種白天看不到的撫慰者,她隱藏在每個人的心裡,最後經由一個符號偶像(icon)將之體現,在分享這偶像的同時,現代人感受到“無盡之愛”所帶來的溫暖。
也許,這也是解釋了謙遜、可親的林志玲為什麼在臺灣快速走紅的另一個原因吧……
----------------------------------------------- 感覺說的頂有道理 也許工業社會培養出的 是一群有戀母情節的小大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