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ly 15, 2007

光子,電子,量子和翹課的大學生


Albert Einstein 愛因斯坦 (1927 Solvay Committee)


---


『 ob der liebe Gott würfelt ? 』


『 上帝玩骰子嗎? 』


---





上個世紀的第一年,1900年 一個成天翹課,成績中下,被教授唾棄的學生,免免強強的從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畢業了。這位所有翹課學生的偶像,在未來的五年內仍將沒沒無聞的,躲在老爸介紹的瑞士柏恩專利局一角,作著一舉成名的美夢。





或許是上帝聽到了他的請求,這位將會叱吒世界半世紀的青年,在仍是一位小小的三級技術師的時候,卻一舉提出並解釋了三個當時,令所有物理學家困擾的問題─分子運動理論,相對論,和我們專題的主角,量子理論。也許因為這樣,愛因斯坦在他的餘生,都親密的稱呼這改變他命運的上帝為─老頭子。





無可否認的,前兩個重要的近代理論,尤其是相對論,幾乎完全由這位好運兼智慧超群的年輕人獨自完成,也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中,獨領風騷。但是在量子理論中,愛因斯坦這位開路先鋒,卻常常站在這他發揚光大的理論的反面,最有名的反駁,就是我們文章開頭的這句,上帝是不玩骰子的這句名言。但無論如何,愛因斯坦接手普郎克的量子觀念後,首先開始,將時空從連續的平滑表面,拆散成零散破碎的量子世界。從此絕對概念消失了,相對才有物理意義的時空觀念,快速的在物理學界建立起來。不過,一個連愛因斯坦都沒想像到的理論,將迅速的把連觀測者和所謂的客觀宇宙,都溶化在量子的方程式背後。





在1905年 愛因斯坦飛黃騰達的這一年,他所發表的六篇論文中,跟量子理論最有關係的,是一篇叫做 heurist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radi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light 的物理雜誌論文。





這篇有名的論文,將解決一個困擾1900年代物理學家的問題─光電效應。這個近代半導體的基礎,在二十世紀初,作為一個實驗室中的觀察到的效應,是令當代所有人都困惑的。實驗的結果是如下 :





當光線照射在金屬表面時,金屬表面的電子,會因此而脫離金屬原子,產生電荷和電流。說明為何會產生此現象,仍需要原子模型建立後,才能說明,但最令人困惑的疑問並非在此,令人困惑的是,當一定頻率以下的光線,就無法"打"出任何電子來。無論這光線的強度有多高。但高過門檻的高頻率光線(偏紫外線)照射下,並不會打出更多的電子,只會打出能量比較高的電子,就算再弱的紫外線仍然可以產生光電效應,打出能量低的電子。就單從能量觀點來看的話,低強度的紫外線所擁有的能量,遠比高強度的紅外線能量小的多了。





這個頻率的關鍵,一直困擾著物理學家。但愛因斯坦在了解了普郎克的量子觀點後,馬上就想到,既然輻射能量作為電磁波,可以用一種量子狀態來表示,那當然光作為一種電磁波,也可以作為一種量子,光的量子,也就是我們現在常在科幻電影中聽到的photon─光子。那光電效應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高頻率的光線,就是代表每個組成光線的單一光子,都擁有高的能量,那對應到一定的電子能量,才能"轉換"成一個活蹦亂跳的電子。如果達不到這個門檻要求的光量子,就沒辦法帶走任和一個電子。至於光的強度,則是量子的數目來定義。因此總能量很大的高強度紅外線,就相當於很多的低能光量子,只要沒有任一個光量子到達門檻,那無論如何都不會產生光電效應。反過來說總能量低的低強度紫外線,就是數量不多的高能光量子,只要過了門檻,光電效應就一定會產生。





這個天才的概念跳耀,並沒有馬上的在物理學界掀起風潮,但僅是這量子的概念,就已經讓那個時代的物理學家十分感冒。當時主流的電磁波理論,本質上就是用"波"作為理論基礎,這光量子要如何能擺進電磁波理論中呢?





另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是,光到底是如何的從金屬表面"打"出電子來? 在原子理論尚未建立的年代,所有的物理學家都相信,物質是均勻的連續物體,由各種物質所融合而成,電子只是一種極微小的附著在物體中的小雜質。在光電效應的量子勝利後,另一個更巨大的物理學革命又要開始了。為了解釋物體的本質,新的實驗將要開始,這次大家將要把頭,從看的見的花花草草中,埋入那不可見的超微觀世界中。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