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ly 15, 2007

物種演化之彈性 及 昆蟲變態之關聯














偶爾放些比較嚴肅的討論上來, 也許是一段時間的累積思考, 跟情趣停頓, 讓大腦活動活動也好





長久以來一直認為, 演化的突變是經由隨機的漸進累積在子代稍微的修正, 長久累積成為新的器官 或者表現型





或許這個關係並非如此, 生物本身所具有的調節性, 及生命的彈性本身就足以應付各種詭譎多變的環境, 可以調整自己本身的生化機制, 來應付各種可能的環境變化(比如增加某種類的酵素, 增加體重等等)





但或許不只是生化機制可以調整





假設 : 基因本身的生化組織結構, 也可以在個體生命週期中做調整





那或許一個區域中 發生的嚴苛環境變化, 會促使這區域中的所有同種生物共同的 舉行著相同的基因調節. 因而造成大面積的同種生物"變異"或許這只是表現型及抗壓性的"變異" 而非基因 本身結構上的變異





那某些子代在出生時, 會仍舊帶有某些類似 "尚未經歷環境變化"時所具有的祖輩基因生化構成 (因為遺傳細胞本身在出生時, 既已經分化完成)





因而造成幼年期的生物, 和已經適應嚴苛環境的成年期同類具有不同的生化機制, 甚至生理機制.





這或許可以解釋, 為何有這麼多種類的生物, 具有完全迥異的"變態"階段因為這本身是演化的一環. 仍具備有祖輩型態的幼年期, 被凍結在演化的生理基因當中了. 但因為這種演化機制本身所具備有的彈性





可以快速的適應迅速, 甚至極其嚴苛的環境變化, 因而被保留下來





那經由以上假設, 可以引申出許多有趣的問題





1. 或許在父母輩已經適應過的基因調節後, 產生的局部性表現型變化的羽翼下子代中, 所存在的某些, 本身無須經過基因調節, 即可適應同類環境的子代基因型, 就容易被"定型"在基因中, 讓子代的子代, 無須再經由幼年到成年的基因調節, 即可適應嚴苛環境, 那這種演化方式, 或許會比隨機的突變, 造成更大的彈性和更佳的適應能力. (無須大量的滅絕, 仍舊會造成新的物種產生)(本質上的可調節性, 或許在環境壓力消失後, 仍舊可以恢復原本的基因狀態, 這種可逆性, 說不定會更佳的有彈性, 也存在各種複雜的多細胞生物中)





2. 這種可調節的基因狀態, 或許也有可能, 可以經由環境本身來介入讓生殖細胞同時間, 具備有調節本身生化構造的能力. 但可想見的是, 此種能力必定有限制, 因為生物分化成長, 是某種有結構, 經過精密詳細規劃的過程, 若稍有不慎的調節, 很有可能根本就會讓子代, 完全在尚未分裂前, 就胎死腹中. (或許這種, 母親肚子內的"演化壓力" 也是一種演化的嚴苛挑戰) 或許可以解釋, 為何明明已經達到受孕狀態, 但仍舊無法授精並且受孕子代的因素之一





3. 在昆蟲的變態生命週期, 或許比較其祖先型態, 何其剛出生的幼年期型態, 可以發現某些相似點? (幼蟲長的像軟體動物?), 或許幼年期的型態, 甚至存有某種, 再度的演化壓力, 讓其"退化"至最需要的狀態 (各種潛藏的基因, "垃圾基因?" 就是以這種型態來表現? 讓演化能隨意的取得所需的"適應素材"?) 或許垃圾基因的本質, 比想像中要來的重要許多, 演化中的調節功能, 或許在演化中 占有十分重要的角色





一個有趣的觀察是, 為何人類可以輕易的接受, 大腦具備有適應各種千奇百怪狀況的能力, 也接受生理反應, 是一種正常的應付突發狀況的生理回饋, 但卻獨獨不接受, 基因本身這種極端複雜, 且具備有重要價值的演化基質本身, 卻不具備有這種能力? (信仰? 保守排斥?)

















No comments: